在人際關係中,依戀風格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塑造著我們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其中,回避型人格或逃避型依戀是一個關於人格障礙的熱門議題,它為我們的行為和情感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觀點。讓我們深入探討回避型依戀人格,了解其背後的複雜性和影響。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依戀人格」(又稱迴避型依附人格)較理智化、邏輯能力強、溝通簡潔,不太談論自己,對於展露個人情感、開啓個人深入話題與親密感覺得十分不自在,對人際關係有防備,表現出獨立自主與堅強。認知上,分享信仰脆弱會覺得丟臉,表達需求也不易被接納。
為什麼會有迴避型人格?
目前迴避型人格障礙並無定義出確切的成因,但可能受到社會、心理上和基因等因素影響,也可能與遺傳或氣質有關。有些人在童年或青春期可能因為天生的性格特質,像是害羞、容易害怕、對陌生情境感到不安,而容易產生焦慮障礙。這些特質可能與遺傳易感性有關,增加了迴避型人格障礙的風險。
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形成和其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聯,通常是因為孩子在缺乏溫暖和親密互動的環境中成長。照顧者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冷淡、拒絕或忽視,使孩子壓抑情感以避免被拒絕。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發現,表達需求或尋求安慰是困難的。
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迴避型依戀特質、逃避型依戀者的特徵:
- 表面冷漠且情緒不外露(實際上很害羞)
- 人格特徵敏感、悲觀、自卑,處事聰慧且極為理性,但很少談及感受和需求
- 由於從小生存需求強,這類人格通常具備很強的逆境求生能力,也可能成為高功能人士。
- 婉拒建立親密關係,以迴避承擔長期的責任。
- 慣於藏情感,不擅表露自我,面對他人時保持遠離,即使他人親近或善意相待,也只會保持冷漠。
- 認為獨處比與人相處更輕鬆。
- 不慣求助他人,喜歡獨力解決問題,即便難過也不會表現出來。
迴避型依戀人格可以治療嗎?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方法包括社交技巧訓練、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漸進暴露療法,以及團體心理治療,有時也會使用藥物。由於患者常因不信任醫師或恐懼而逃避治療,關鍵在於建立並保持患者的信任。
如何與迴避型依戀者相處?
與逃避型伴侶相處的6個技巧:
-
別以罪惡感情緒勒索
在與逃避型伴侶溝通時,不要用罪惡感來推動改變,比如說「如果你在乎我,你就會改變」。情緒勒索會讓他們感到壓力,對依賴、控制和義務感到反感,可能會更加縮回自己的空間。用罪惡感作為策略可能會引起抗拒,降低改變的意願,反而讓問題更難解決。與其執著於尋求安慰,不如直接面對問題。
-
先自我調節,再溝通
當感到痛苦時,會想向伴侶尋求支持,但對逃避型伴侶來說,這可能讓他們感到依賴的恐懼,甚至引起抗拒。為了避免觸發這樣的保護機制,需要學會辨識自己的情緒,自我調節壓力,有效表達需求,以免給伴侶壓力。
-
建立安全感,預留個人空間
理解和接納逃避型伴侶的想法和意願是提升溝通和親密度的關鍵一環。設定健康的界線同樣重要,主動給予獨處時間表達尊重和接納,讓他感到安全地表現真我,進而促進更深入的溝通。
-
不要將拒絕視為欠缺愛意
當伴侶在衝突或壓力下情感抽離,你可能會誤解為拒絕或「不夠愛」,產生負面的想法,像是「他不在意我」或「他正在推開我」。這種逃避行為或許是過去他應對情感痛苦的方式,成為他習慣性的自我保護機制,並非有意拒絕。提醒自己不要過快下結論,嘗試理解他的意圖,即使他的行為看似冷漠。
-
把抱怨轉化為請求
要求逃避型伴侶去「做」某事比要求他們「停止」某事更有效。例如,不要批評伴侶猶豫不決選餐廳,可以說:「我很期待你挑的餐廳。」這是「正向框架」的心理技巧,強調你想要的事情而非不想要的。透過積極表達,提高伴侶接受建議的可能性。
-
慢慢來,不要強迫進行對話
與逃避型伴侶溝通時,要注意情感對話是否造成負擔。如果對方顯示焦慮、壓力或失去專注,最好暫停對話,稍後再繼續。強迫對話可能讓他們感受到被控制或支配的恐懼。
在與逃避型伴侶磨合時,不要過度屈就自己,學習尋找戀愛中的健康平衡。首先要照顧好自己,關注個人情感和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支持伴侶,建立更深層次的連結。
逃避型依戀是一種複雜且深具影響力的依戀風格,它塑造了人們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方式。了解這種依戀風格的行為和情感模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關係中的反應。對於逃避型依戀者來說,接受和理解其依戀風格的根源是重要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心理輔導和建立安全感來培養更健康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