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學著討好自己,沒必要取悅他人!

討好型人格:學著討好自己,沒必要取悅他人!

討好型人格是一種普遍的人格模式,和其他人格模式一樣,即便它給你的生活造成了困擾,它也是可以改變的。

討好型人格是什麼?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People pleaser)? 慣性討好的人常常先顧及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他們通常友善、親切,樂於幫助他人。然而,這種人可能不擅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容易忽視自己的需求,甚至犧牲自我,顯得缺乏原則和底線。

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童年

每個問題都有其根源,形成「討好型人格」背後總有特定的環境因素。這種人格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從幼年開始逐漸受到影響和強化。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態度和教育方式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巨大影響。具體來說:

  1. 第一種,本身為「討好型」人格的父母

    從小,父母灌輸孩子許多「討好」的觀念,比如告訴孩子不要弄亂別人家的東西,讓他們不高興;勸誡不要帶同學回家,怕被笑話家裡的條件不好;叮囑和其他孩子相處要讓著對方,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些教導讓孩子覺得不敢去同學家玩,在同學面前自卑,並培養了忍讓、懦弱的性格。長期下來,孩子潛移默化地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2. 第二種,性格蠻橫粗暴,控制欲強的父母

    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必須絕對順從父母,否則就會遭受懲罰甚至虐待。這會使孩子變得軟弱、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形成盲從的習慣。他們為了避免懲罰而學會討好父母,在日後的人際交往中也會習慣性地討好他人。

  3. 第三類,冷落、忽視孩子的父母

    家中孩子眾多,處於中間位置的孩子常被忽略。比如日本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主角松子,從小被忽視,造成了嚴重的『討好型人格』;寄養在親戚家或長期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內心可能感到被遺棄或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家庭不和睦、父母對抗或冷戰時,孩子常被忽略,缺乏安全感,也容易自責認為是自己造成父母不開心。

  4. 第四類,總是否定和打擊孩子自信的父母

    這種父母要求極高,很少稱讚或鼓勵孩子,總是責備他們,對他們要求苛刻。比如鄰居的媽媽,經常對孩子挑毛病,從來不給他們正面肯定,這樣長久下去,孩子會感到自卑,對自己缺乏信心,可能會形成追求別人認可的性格。

  5. 第五類,有條件給予孩子愛的父母

    爸媽常用「你乖就有獎勵」、「表現好才會喜歡你」、「不聽話就送走」等話,讓孩子覺得愛是有條件的。這讓他們以為只有討好爸媽才能被愛,否則就可能被拋棄或嫌棄。這樣的觀念在孩子心中根深蒂固,讓他們認為愛是需要通過討好別人才能得到的。

除了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個性形成外,外在環境和童年經歷也是重要的社會因素。比方說,孩子在小時候可能遭受過孤立、集體霸凌、被親密朋友傷害或欺騙,甚至受到集體嘲笑或羞辱,這些經歷可能在他們心中留下陰影,對個性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討好型人格改善

如何改善討好型人格?

  1. 學習與自己妥協
  2. 強化自我價值
  3. 學會拒絕他人
  4. 放下不必要的人際關係
  5. 把時間留給自己
  6. 練習表達自己的意見

討好型人格怎麼治?

討好者要把自己解救出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於心裡建立人際邊界。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保持清晰的人際邊界是重要的。要注意討好者的心理特徵,不必過度為他人著想,保持自己的意願、個性和想法。

如何停止討好別人?

你最該討好的是自己! 4大重點停止討好他人!

  1. 清楚劃分自己的原則及底線
  2. 重新認識自己,判斷自己的優缺點
  3. 面對自己的不安情緒
  4. 討好誰之前,都別忘了先討好自己!

發佈留言